首页 > 火狐全站app官网登录

行走在校园的民间传统文化②牛滩小学:巧手扎锦绣蓝靛染春秋传承古法致敬匠心

发布时间:2024-07-15 01:23:59 作者:火狐全站app官网登录

  蓝染,是一种古老的染色工艺,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,兴盛于唐朝,是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一种传统而独特的染布工艺。制作技艺是采用天然植物(木蓝、马蓝、板蓝、菘蓝、蓼蓝)经过发酵制成染料,再通过对染色物进行捆扎,模板的对夹,或者用蜂蜡熔化,用蜡刀或笔在染色物上进行手工绘制,最后再将染物进行染色的一种古老染色技艺。

  30年前,泸县牛滩镇建设村一间老染坊,有老人抱着白色粗棉布来到染坊,自己染好后再带回家做成衣。这样的“惯”,在当时已不流行,不过是老人的一点执念。

  当年老人的做法,却被孙女余思思看在眼里。她偷偷学、仔细记,才有了后来的泸县余氏扎染“县级非遗传承人”。

  如今,在牛滩中心小学毓秀楼五楼,染坊变成了染房,手工教室成了扎染陈列室,35岁的美术老师余思思带着学生,以扎染工艺先后制作了近200条“龙”。

  问到最初开设蓝染兴趣班的原因,学校党支部书记、校长刘玉权表示,“学校希望能够通过开设蓝染兴趣班,让美术专业教师实现人尽其才、人尽其用、适才适岗。同时,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校园文化、教育教学深层次地融合,引导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提高鉴赏美、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,感悟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精髓,涵养深沉家国情怀。”

  2021年9月,牛滩镇牛滩中心小学校秉持办“让家长满意的学校”为宗旨,因校制宜成立了首个蓝染社团,并在课后服务时段,开设了蓝染兴趣班。

  雕刻板、各式各样的刻刀,堆积的白色棉布.....学生们每周有两天时间,都会安静地坐在这里学习布艺扎染制作。

  教室四周的展柜上,陈列着不少龙元素的布艺作品;墙上展示着传统龙纹图案的挂画;桌子上摆着印着卡通类、传统国风类龙图案的绣绷,以及各种龙布偶、彩龙香包、龙绣布包.....时下流行国潮元素,已融入这青蓝色的花布之上。

  此外,还有很多扎染布挂图以及用扎染布制作的小摆件、首饰和工艺品,一屋子的青蓝色顿时感觉活泛起来,布艺上特有的龙形象也多了一分灵动。

  在机器印花或染布技艺早已成熟的时代,手工染布制图不是易事,余思思却仍在坚持,一双手也因时常带着洗不干净的蓝色。但她说,能在自己专业所及的基础上,将家中老人的技艺继承并传递下去,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。

  为了让蓝染文化在校园里实起来、活起来,学校集众智、聚群力,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《蓝染》,供课堂教学参考和使用。学校积极推进蓝染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,语文老师们将课里的人物、数学老师们将课里的图形、科学老师们将课里的动植物等生动有趣、富有鉴赏性和感染力的素材“搬”到了蓝染课堂,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蓝染不仅仅是一项传统的技术,更是一门包罗万象、张弛有度、千姿百态的艺术。

  蓝染来源于生活,更来源于传承。千年泸县,底蕴深厚,历史遗存丰富,龙脑桥、雨坛彩龙、泸县龙桥群、玉蟾山摩崖石刻造像等,都是生动的蓝染素材。为了丰富蓝染课堂内容,提高学生学习兴趣,启发创作灵感,学校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,引导他们去观察、去感受,在蓝染中融入更多地方特色元素,让蓝染与本土文化相关联,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。

  “泸县是龙城,我们也以雨坛彩龙、龙脑桥等作为蓝本,制作了不少与龙相关的作品,送到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等地方进行展示。”余思思对本地扎染布有自己的看法,她认为泸州的染布工艺一开始其实并不花哨,以纯色为主,满足人们生活所需。但在此基础上扎染的花布线条比较柔和,以“清雅”为主,多见青色、蓝色,即便是最浓郁的“青”也并不显得厚重。

  对比外省扎染中颜色多见绿、黄、红而言,青蓝色确实显得单一了些,但历史传统感更浓厚。而染布中加入的龙元素,其实是一种“取巧”,将生肖元素融入生活日常,既弘扬了民间传统文化,又更能让人看到染布作品特有的美。

  要让蓝染文化在校园里真正火起来、热下去、传出去,富有仪式感、成就感的活动必不可少。学校专门打造了蓝染艺术室、艺术长廊等阵地,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,并利用国庆、元旦、安全月等重要时间节点,举办蓝染艺术作品展。此外,学校还创新展现形式,将学生的蓝染作品制作成手提袋、扇子、书签等生活用品,让蓝染作品生活化、日常化,使蓝染真正成为师生展示自我的平台。

  学校还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作用,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,让学生将蓝染文化带进社区、引进家庭、传入社会;每到“家长开放日”,学校还邀请家长们走进蓝染课堂,和孩子一起话非遗、学非遗、传非遗。

  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淀,学校蓝染社团不断创新发展,校园文化更加充实浓厚,如今,蓝染文化已然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非遗文化在校园逐渐生根、发芽、开花、结果。学生作品在泸县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上展示,蓝染艺术工作坊获得市级二等奖。

  学校立足基础教育,用“守”来传承蓝染文化,用“变”来丰富蓝染文化,在传承发扬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路径上不断探索。